开篇引入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李总看着本季度信息化建设内容计划就有点头大,因为本期项目建设中仍然涉及到数据应用的可视化内容......
“我们过去投入很多精力进行可视化内容建设,但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本轮项目建设中,可视化内容建设仍是核心,我们需思考如何发挥其真正作用。”李总转向旁边的小智,诚恳地说道:“希望能借助你们在管控分析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给予宝贵建议。”
“可视化内容建设的核心在于精准构建业务场景与系统性地梳理指标体系。这两大支柱是确保可视化内容真实反映业务核心,满足用户日常管理工作需求的关键。若可视化建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因为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开展存在这些问题…….”
痛难点剖析 1可视化建设定位不当,难成管理支撑工具 可视化建设的定位往往局限于对业务考核指标和关键指标结果的简单呈现,多用于参观接待和领导层展示。这种展示方式缺乏与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内容未能紧密贴合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需求,因而无法成为他们日常工作获取数据的有力支撑工具。这限制了可视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发挥。
2可视化内容失焦用户,普适内容难显价值 在可视化内容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业务内容进行场景建设,却忽略了明确其主要用户对象的重要性。这种建设方式导致看板内容过于普适化,缺乏针对特定用户的适应性设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相关业务管理人员发现看板的内容对于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提供显著的帮助,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倾向于抛开看板开展工作。
3场景内容梳理缺关联,结果堆砌难助决策 场景建设内容指标梳理时,过于侧重KPI和考核指标展示,导致建设内容成为数据结果堆砌。单一数据展示颗粒度粗且未深入业务,且缺乏多维度对比分析,难以全面判断业务运转情况。当结果与目标差异出现大的偏差时,现有结果呈现方式未能结合业务逻辑深入追溯分析,精准定位问题。这种孤立数据展现与实际工作开展逻辑脱节,难以提升效率、推动模式变革,也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你的分析简直与我们的情况不谋而合。我非常期待你们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做好建设内容指标的梳理固然重要,但明确看板的定位及用户更为关键,请听我详细介绍……”
解决方案 01日常管理新工具,数据支撑新定位 可视化内容的建设已超越单纯的考核指标结果呈现,已演变为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与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紧密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以看板为媒介,业务管理人员能够快速获取业务开展及管理决策所需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帮助我们高效监控业务运行态势,识别业务偏差,更能追溯并定位偏差的根源,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作为信息化管理工具,可视化看板已深入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助力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管理决策。
02精准定位用户对象,助力工作效率提升 可视化看板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同一业务板块下,不同岗位人员,如具体业务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公司级管理人员因其职责、重心和管理范围的差异,对业务的关注程度和数据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为使可视化工作能够更精准地服务于各类用户,我们在进行可视化管控建设前,必须明确最终用户对象及其使用场景。针对用户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数据支撑需求,进行细致的内容梳理和场景构建,确保所呈现的场景内容完全契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明确用户对象和使用场景,不仅是内容梳理与建设的指引,更是保障可视化看板能够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
可视化看板的定位和用户对象的明确,为内容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指引。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建设内容以数据形式精准呈现,并与实际业务深度融合。我们遵循业务导向,通过数据呈现业务内容,最终服务于业务开展,确保看板发挥实效。

图1 可视化建设内容梳理及应用逻辑
03建设内容梳理有道,透视业务呈现价值 基于效率提升的建设内容梳理 首先从用户对象的工作情况内容出发,深入识别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人力资源进行,且开展频繁、数据繁琐周期长、效率低,时效性差的工作内容,之后对这些内容(如:每天核对物料的齐套性)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将其中的业务数据结果获取作为可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看板上,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作助力。
基于重点监控内容的建设内容梳理 从业务流程与职责出发,识别业务开展过程中哪些环节的内容是重点关注和监控的焦点。同时,依据业务流程识别出影响业务正常运作的关键与瓶颈环节。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核心信息成为可视化建设的基石。结合实际执行情况与目标对比,以及多维度分析,以直观展示业务执行结果、偏差与异常为最终建设内容。同时对于出现的偏差和异常,按业务流程(如:计划结果未达成,按业务流程追踪那个节点超期,当前卡在那个节点)和业务构成(如:物料未齐套,主要是采购、外协、还是自制配套件影响)确认追溯分析逻辑,确保异常发生后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最终,业务结果通过看板呈现,既高效监控关键内容,又快速识别业务异常,为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基于信息共享互通的建设内容梳理 从业务信息共享与互通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用户对象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时,为保障工序顺利进行,需要涉及的跨业务单位获取相关数据支撑,数据获取依赖于其他业务单位的数据传递和报表提交等方式。这些数据(如:生产派工任务调整,需要了解前段业务执行现状数据,确定任务调整后的满足性)不仅要求具备高度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充分满足业务决策和流程执行的需求。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作为建设内容,通过看板将所需结果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不仅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数据质量和时效性,更能为决策的有效性和业务的顺畅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4场景构建绘蓝图,指标体系定乾坤 基于梳理的建设内容,遵循业务流程切段和业务属性相似性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业务呈现场景及主题。这些场景及主题依据以结果为导向,逐步深入到过程与细节,从偏差呈现到追溯分析,再到问题定位,从不同视角进行多维度对比穿透分析等不同的业务管理需求,层层递进,形成逻辑分明的分层设计。进而根据呈现内容和逻辑,将这些内容以数据为载体形成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和指标加工逻辑处理,实现可视化建设场景业务内容的精准呈现,为业务及管理人员提供了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数据支撑工具。

图2 场景及主题内容规划示例
总结 “听完您的介绍后,我深刻认识到以往可视化建设的问题所在。今天的交流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具体岗位和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深入思考所需的数据支撑,并在前期做好细致的梳理规划,确保可视化建设真正服务于业务管控。”
“可视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随着业务和管理需求的变化,可视化内容也要灵活调整。因此,我们应基于业务需求,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逐步推进可视化内容的完善。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可视化建设始终与业务保持同步,为管理工作提供及时、有力的数据支撑。”
“对于您所介绍的方法,我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我还是担心在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业务人员梳理不出体系的建设内容,依然会影响建设效果。”
“依托过往项目建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为项目提供宝贵借鉴,推动项目高效建设。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热切期待与李总保持密切沟通……”
未完待续...